该报道全文如下:
产业前沿就是教学前沿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把握产业方向培养高技能人才
何占川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距毕业还有半年,他就被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汽”)录用,随后被安排在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生产岗位。
我刚毕业就能在这么前沿的岗位上班,工厂不少老员工都很羡慕。”说起自己的工作,何占川很自豪。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院瞄准产业前沿而确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与毕业后所用紧密关联,切实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
企业“不惜血本”配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
何占川学的是焊接专业,2009年12月,他被编入学院与东汽联合开办的“东汽班”学习。
“东汽班”在学校赫赫有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东汽,抓住恢复重建的契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产能,面临着不小的人才缺口。
由于学院与东汽联系密切,双方决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挑选71名焊接专业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3个半月的强化培训。
东汽派出骨干技师担任培训导师,价值不菲的焊条、钢材整车整车地拉进学校,给同学们“练手”。
通过“东汽班”,企业和学校把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据统计,东汽为此投入140余万元,人均大约2万元。
“不惜血本”的投入,足以说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东汽一位老总算了一笔账:到上海、东北“挖”一位能焊核电机组的技工,至少要20万元,而且很难挖到。新招毕业生进厂,至少培养两年才能顶岗。现在,企业既不用为挖个人花20万元,也不用等两年,而是通过“东汽班”校企合作的模式,就能得到高技能人才。
开班前,学院副院长杨跃鼓励同学们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刻苦训练、严格要求,一个都不能掉队!
在“东汽班”的3个多月,何占川和他的同学们“一周练习一个科目,反复操练,直到完美为止”。何占川举例说,练习平角焊时,要求焊缝的宽度在11毫米至13毫米之间,还要经过射线探伤的检查,不允许有任何缺陷。
“培训后,我们的操作水平提高很多。”谈起“东汽班”,何占川很有成就感。
这种成就的标志之一,是71名“东汽班”学员全部拿到符合欧洲标准的4个焊接位置的国际焊接证书,并顺利被东汽录用,走上企业生产的重点岗位。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学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型案例,“东汽班”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贯穿于全校学生3年的学习期。所以,即便不是“东汽班”的学生,同样接受了产业前沿知识的洗礼,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前,铸造专业2010届毕业生曾明华也经历了“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工人”的实习期,随后他与东汽成功签约。
在他看来,跟其他学校的毕业生相比,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于上手快。读书期间,他在学校的实训车间和企业的实习工厂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
尽管他所在的炼钢工段是东汽的传统岗位,但重要性一点不逊色:炼钢工段的下游有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只有炼好钢,才能保证出厂产品的品质。
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进入企业重点岗位的很多。在锻压专业的一个班,有超过60%的同学投身新能源这一朝阳产业。
企业喜欢这所学校毕业生的理由也很简单:学生的能力跟企业的需求“很对路”。
学校教的原来正是企业看重的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德阳市,这里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命名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当地汇聚了数以千计的制造业企业。
随着产业的调整升级,不仅是东汽这样的大企业,就连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呈“饥渴状”。
德阳万鑫电站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其主打产品在国内可以称得上是“独家”。这种名为护环的产品是发电机上的一种设备,由于以前国内厂家的质量控制不稳定,废品率很高,这种产品几乎全部从外国进口。万鑫公司研发的专利,使国内厂家的废品率从20~30%下降为2%,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现在,这家规模不大的公司,业务量大增,受产能限制,每个月的订单总是难以按时完成。今年,公司准备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聘11名毕业生,作为储备人才。新厂一旦投入使用,这批年轻人将是骨干。锻压专业女生郑春就是其中一人。
在制造业领域,女生不如男生受企业欢迎,但找工作对郑春来说并不困难,“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不一样,我们不仅学理论,还特别强调实践学习。”3年大学,郑春先后到眉山车辆厂、中国二重等大型企业实习,企业的工程师经常给她们讲课,教的都是企业最先进的知识。
找工作的时候,郑春才意识到,“学校教的原来正是企业看重的。”
你可通过如下地址访问中国青年报图形版上的该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