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教师节·致敬榜样|礼仪课程教学团队:以礼润心 以文化人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 设置

【编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敬的“大先生”:他们在学校“三有三会”党建品牌引领下,做“有技能、有情怀、有文化”的示范、引导学生“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着力培养吃得苦、沉得下、上得手、走得远,具有忠诚度、责任感、中国心、中国情,具有基本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和健康生活品位的新时代卓越工匠。

即日起,我们将围绕教师节主题,推出“教师节·致敬榜样”系列报道,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分期、深入、立体化地聚焦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个人与团队,挖掘他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事迹,展现其教学科研、育人服务中的动人风采,讲好工大“大先生”的育人故事,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身边的榜样,感受教育家精神的磅礴力量,向所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教师节·致敬榜样礼仪课程教学团队:以礼润心 以文化人

礼仪课程教学团队深耕职业教育二十二载,始终坚守育人一线,创新构建“四礼三课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团队以礼仪教育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文化有机融合,秉持“礼仪是文明的基因,文化是职业的根基”的理念,以匠心雕琢职教课堂,以爱心浸润学生心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职业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璀璨光芒。团队始终坚持“以礼润心·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坚信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中,致力于让学生养成谦恭有礼的人生底色,将文化自信融入其精神血脉。

团队曾连续两年荣获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并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主编教材《现代礼仪教程》获评教育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现代礼仪》课程获评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礼仪课程建设项目入选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礼三课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荣获校级第四届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培养的学生入选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一等奖,并入选“四川省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一、匠心独运:构建文化育人体系,让礼仪教育“活”起来

(一)课堂革新:礼仪教育的改革实践

2020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现场,礼仪课程教学团队凭借精心设计的《礼仪于形·美化于心》课程,一举斩获一等奖。评委们纷纷赞叹:“将茶道、汉服、节气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酒店服务标准,这样的课程既有职业高度,又有文化厚度!”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团队二十二年如一日在礼仪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与不懈探索。

“服务行业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文化活”,团队深刻意识到礼仪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训练上,更应注重内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于是团队创新提出了“四礼三课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将礼仪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情境浸润式教学法

在《礼仪》课上,团队教师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采用沙盘模拟、角色扮演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各种与职业场景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学习礼仪知识。老师们带领学生用沙盘模拟古代宴席座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宴席礼仪的精髓;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红楼梦》中的待客之道,让学生在演绎中感受古代礼仪的典雅与庄重,使“揖让而升”的礼制巧妙转化为现代酒店迎宾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的实用技巧。这种情境浸润式教学法,不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礼仪知识,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们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礼仪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2.课程资源的全面建设

自2012年起,团队在总结2006年国家示范建设的教改研究成果,并结合学校礼仪队组建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全新的课程改革。2015 年,《礼仪》课程正式立项建设,并被确定为学校文管类专业的平台课程。为保障课程实施,学校专门配套建设了旅游专业能力与素质提升实训基地,设有礼仪实训室、模拟酒店、咖啡厅、茶艺实训室等设施,为课程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同时,团队制定了全新的课程标准,重构了课程大纲,完成了教案、课件、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微课视频及特色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这些课程资源不仅涵盖礼仪知识的各个领域,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文化育人、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

3.“四礼三课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

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礼三课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其中,“四礼”指创新教学理念,构建以“知礼、习礼、行礼、尚礼”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实现以文育人;“三课”指立足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如校礼仪队,学生社团活动等),创新第三课堂,达成以文树人;“三融合”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和现代旅游行业文化的熏陶与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以文化人。该“四礼三课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荣获学校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产教融合:产学平台的创新探索

团队负责人杨惠玲老师在担任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旌湖尚品酒店”经理期间,不仅带领团队将酒店运营得井井有条,更独具匠心地将礼仪教育深度融入到了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创新跟岗实训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机会和学习体验。

1.传统文化主题服务周:沉浸式文化体验

团队精心设计的“传统文化主题服务周”活动,成为实训基地的一大亮点。活动中,学生身着汉服开展茶艺接待,将茶道的优雅与礼仪完美融合;同时,还将《朱子家训》等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客房服务流程。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在茶艺接待环节,学生亲手泡制香茗,与客人分享茶文化,使客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客房服务环节,学生将《朱子家训》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的家训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注重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让客人在入住期间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温馨体验。

2.实训模式创新:提升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平

跟岗实训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平。实训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以礼待人、如何以文化人,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此时的他们,不再是机械地完成服务任务,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如何更好地满足客人需求。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言谈举止上,更深刻体现在思维方式与职业态度上:学生愈发重视团队合作,更加关注服务细节与质量,也更注重与客人的沟通互动。最终,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筑牢了坚实基础。

3.行业认可与荣誉:产学平台建设的显著成效

创新实训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也赢得了行业的认可。2019年,“酒店服务与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了教育部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认定,实训基地成了学院与行业紧密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仁心育人:用爱点亮学生的职业之光

据统计,团队已培养30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文旅行业中崭露头角,其中42人成长为企业培训师,19人创办文化传播公司。礼仪队成员中,王钰同学在南航招考中以“礼仪文化即兴演讲”环节满分入职,现已成为“金牌乘务长”;两会期间,万琳同学在北京国二招宾馆第五届 “精勤杯”服务技能大赛茶饮服务情景模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叶久祺同学在校期间不仅斩获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二等奖,还获评“十佳共青团员”“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并作为 2019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2020年5月入选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学生代表名录,其事迹被人民网转载;李鉫熔同学则荣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一等奖,同时荣膺“四川省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恒心坚守:廿二载耕耘的桃李芬芳

翻开教学团队的荣誉履历,每一页都闪耀着教育创新的智慧光芒,团队教师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主编,杨惠玲老师带领团队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前瞻性的行业视野,打造出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专业教材。团队建设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实现了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相衔接、文化传承与技能培养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该课程不仅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更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此外,作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带头人,杨惠玲老师带领团队构建了“四维联动”育人机制,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备课、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双向渗透、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互补促进、过程评价与成果展示多元结合。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中,团队开创了“礼仪 +”思政育人体系巧妙地将“礼敬自然”的生态观融入教学中,将“和合共生”的处世哲学植入酒店服务实训,让专业课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四、初心致远:奔赴薪火相传的教育之路

从讲台到行业一线,礼仪课程教学团队用心诠释了“职教老师”的真谛——她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心灵的塑造者。“礼仪教育,是让谦恭有礼成为人生底色,让文化自信融入精神血脉。”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教育之路上,礼仪课程教学团队始终怀揣对教育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怀,用实际行动践行“以礼润心、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文/图 旅游管理学院)


返回原图
/